唐氏症基金會
NEWS

最新消息

唐氏症患者上肢肌力表現與身體結構之相關性
2014 / 04 / 08 00:00:00

研究背景與目的:

唐氏症(Down syndrome)為一種造成人們智能不足之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症,其致病原因為體內細胞第 21號染色體呈現三條組合,而非正常之兩條組合。從國外文獻的報導,每 700~1000名新生兒中即有一名為唐氏症,估計目前台灣每年約新增 240名唐氏症患者。唐氏症患者常出現多項的醫療健康問題,包括心臟病、呼吸系統疾患、體型較短小矮胖、體適能較差等。此外,唐氏症患者也呈現顯著的運動功能缺失。

曾有研究探討此類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的表現,也有相關研究報導唐氏症患者呈現異常的身體結構;然而目前較缺乏研究探討唐氏症患者的上肢肌力表現,因上肢的動作力量會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性的操作與進行動作的持久性;此外,唐氏症患者上肢的力量情況,是否與其身體的結構間有特殊的相關性?此些議題值得加以探討。針對身體結構的研究,過去有研究者使用並認為皮脂肪厚度測量法能有效反映身體結構的組成,此測量方法簡單、安全以及比較沒有疼痛感。
本篇的研究目的為探討唐氏症患者的手部握、捏力的表現情況、身體結構,並分析握捏力與其身體結構間的相關性。

方法:

從唐氏症家長關愛協會收錄了 26位唐氏症病友(唐氏症組)(男生 17人,女生 9人),並依據病友的年齡及性別收錄 23位沒有發展障礙或臨床特殊問題的參與者(控制組)(男生 14人,女生 9人)。
唐氏症組平均年齡(±標準差)為 16.7(±5.6)歲(年齡範圍:9.2~22.4歲),控制組為 14.7(±4.0)歲(年齡範圍:7.2~21.1歲),此兩組受測者皆接受身體測量及上肢握捏動作肌力測量。

身體測量的指標包括:

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上臂及前臂之肢段長度、位於上肢肱二頭肌/ 肱三頭肌/ 前臂伸直肌群此三處之肌腹部位(muscle belly)的周徑圍長和皮脂厚度。
測量上肢握捏動作的肌力為使用MFET4測量儀,記錄左右手交替進行各 6 次握拳動作的力量、左右手交替進行各 2 次的握拳力量疲乏程度測量(持續握拳 15 秒的時間),以及左右手交替進行各 4 次的指腹捏力測量。

結果:
在身體測量部份,唐氏症組的身高數值顯著地少於控制組(p<0.05),兩組的體重無統計學上差異,但唐氏症組的身體質量指數顯著地大於控制組(p<0.05),且大都高於正常的常模值。
唐氏症組的上臂長度顯著地短於控制組,其中兩組的上臂及前臂周徑圍長有顯著差異(p<0.05)。在皮脂厚度方面,唐氏症組的肱三頭肌群和前臂屈曲肌群的皮脂厚平均值均大於控制組的。

在握捏力測量部分,唐氏症組在握拳力量疲乏程度上其平均值小於控制組,其中左及右手的握力和手指捏力之平均值,在統計學上均顯著地小於控制組(p<0.01)。相關性分析方面,在控制組中,所有上肢的肌力數值與上肢的肢段長度及周徑圍長成顯著的正相關 (r=0.51~.83, p<0.01),力量與皮脂厚度間則沒有顯著相關性;然而在唐氏症組之分析結果,其肌力數值與肱三頭肌群長度(r=0.42~.52, p<0.05)及皮脂厚(r=0.41, p<0.05)和前臂長度(r=0.40~.49, p<0.05)及周徑圍長(r=0.41~.43, p<0.05)有顯著的正相關性,而手指捏力則與肱三頭肌群的長度和皮脂厚(r=0.41~.48, p<0.05)以及前臂周徑圍長(r=0.43, p<0.05)有顯著的正相關。

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唐氏症患者的身體結構,包括身高、身體質量指數、上肢之肢段長度及周徑圍長,並上肢主要肌群的皮脂厚度等,與正常同年齡受測者之比較,呈現顯著的差異;此外唐氏症患者上肢握力及捏力較正常同年齡者之力量為弱。關於上肢身體結構與握、捏力間之相關性,在唐氏症患者中具顯著相關性的參數,與正常受測者中具顯著相關性之參數也有差異。

本篇研究結果顯示唐氏症患者之身體結構及上肢之握捏力,並此再者之相關情況與一般同年齡者有所差異。

出處: http://www.caeip.org.tw/html/fhtml/index.php?load=read&id=500